□杨遵贤
四贤坊人物之刘彝
被有关专家誉为当代城市建设文物古迹中“孤品”的赣州市古代城市环保排水系统福寿沟,是我国北宋水利专家刘彝在赣州的杰作,也是他为古代赣州城作出的巨大贡献。
赣州福寿沟是刘彝在北宋熙宁年间(公元1068—1077)主持修建的,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极具创造性的城市排水雨污合流综合工程。为此,刘彝由于在赣州福寿沟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的科学性、先进性和实用性,当时在全国享有较大的名气。北宋元佑年间(公元1086前后),被北宋朝廷提拔重用,调入京城任“都水丞”。
刘彝主持修建的福寿沟在赣州的九百三十多年中,对赣州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;直到今日,还有九百多米下水道仍然还在使用。人们惊叹的是,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朝代,当时的经济、科学技术条件下,能够完成这样一项规划设计合理、科学技术含量较高、投入和工程量巨大、设计复杂、建设工程周期长的市政工程,的确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。
少年时便显现出特有的智慧
刘彝(1017-1086)字执中,福州二刘村人(今福建省长乐县),刘若思之子。北宋著名水利专家。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,卒于哲宗元祐元年,年七十岁。
刘彝很小的时候,父亲便因病去世,一个家少了主心骨,全靠他母亲一个人操持,既要像其他家庭主妇一样,将全家的裙衫衣着、油盐酱茶等家务杂事安排妥贴,也要像男人一样下田犁耙栽插,上山砍樵。家庭的困苦与母亲的艰难劳作,似乎给了刘彝早熟的动力,让他过早地懂事。他一有空闲,便做些诸如送秧、割草、喂鸡的细事,以尽量分担母亲肩上的重荷。在族人办的私塾里,他更是珍惜光阴,废寝忘食,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,他白天默默地背诵,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,点上灯,独自读书,好让望子成龙的母亲少一份牵挂,多几份欣慰。在学习方面,除完成先生教授的四书五经等必修课外,他还涉猎广泛,阅读了《真元妙道要略》《甘石星经》《大衍历》《九章算术》《水经注》《齐民要术》《梦溪笔谈》《皇极历》等大量天文地理、军事、医学、数学书籍,使他在书云子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大大拓开了视野。
有朋友知晓他精于算术,有一次出外郊游,请求刘彝测量对面山头上的宝塔高度,刘彝应用《周髀算经》一书中的“勾三股四弦五”这一勾股定理依据日影与他立足点的距离,算出塔高为七丈二尺,后经人用绳子量出,竟与计算出来的高度不差分毫,众人不禁为他的计算能力所折服。
二刘村位于长乐东北端,闽江口南岸,村中绿树成荫,祠宇雄峙,是一个坐落在岭下平原上环境优美的山村。
村口的河上至今还留存有一座云龙桥,结构为三墩四孔平梁,精巧壮观。主管建筑工程的是一位外地老石匠,相传当年建桥时,老石匠设计的桥墩是平式的。一日,小刘彝穿着一件单衣,对着正在打石的众石匠问,你们打的桥墩究竟是平式的还是船形的,其中一个石匠答道,我们打的桥墩是平的。小刘彝双手操在背后,模仿大人的口气道:“我看不能全是平的!”另一石匠道:“我打了一辈子桥,打的桥墩都是平的,还打尖的不成。”其他石匠也责斥附和:
“见千见万,没见过公鸡下蛋!”
“吃饱了饭撑的!”
“黄毛鸟子毛都没长齐,就想上天了!”
正当众人鹅一张嘴鸭一张嘴,叽叽喳喳一片嘈杂之时,老石匠慢步走进人群中,用手往下压了压,示意石匠们安静下来,然后慈眉善目地对刘彝道:“小孩,你认为这桥墩打成什么样的形状更好?”
刘彝不慌不忙地应道:“要看在什么位置上。”
老石匠道:“你再说具体一下。”
刘彝向前跨了一步,道:“我认为是这样的,桥墩向上游来水的方向应该修成船形,下游方向则可以是平的。”
老石匠点点头,问:“为什么要这样呢?”
刘彝胸有成竹地回答:“这个道理并不复杂,桥墩向上游来水的方向修成船形,下游方向则是平的,有利于过水,减少阻力。”
老石匠喜形于色,往大腿上一拍:“高见,高见哪!”
众石匠一听老石匠肯定并称赞了刘彝的建议,全都用惊异的目光望着刘彝,心中充满几分艳羡和敬意。
据说这桥与许多地方的古桥都不同,就是采用了特别的榫卯结构,这个建议也是刘彝向老石匠提出的。它的不同之处在于,桥的两边是两条粗大的石梁,两条石梁中间横铺石板,为了防止横向石板移动,在首尾的两块石板的两端还用了榫卯结构,以锁住石板。首尾锁住了,中间自然就不会移动了。
尽管年深日久,横铺的石板有的已经损坏或断了,村里人就改用木板铺上,既不破坏桥的旧貌,又不影响行路。这种结构,充分体现了小刘彝的智慧,可以看出刘彝考虑周到、着眼长远的前瞻性目光。
一座桥,历经数百年不断的修缮,这仿佛象征了中国人宗族的传承,文化的延续。
修仁行义,深得乡邻称道
少年时,刘彝性格孤高,从不与那些见利忘义、无骨气的小人来往结交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始终保持高尚的节操和坚毅的精神。他有一个同窗学友彭某,一见到穿戴珠光宝气的富家子弟,就低声下气,阿谀奉承,平时不仅用言语恭维他们,竭力讨好,而且在行动上也尽力巴结。有一次,一位豪绅的儿子不小心穿脱了一只鞋子,彭某立即赶上去,蹲下身子给他穿上鞋子,还美其名曰这是互相帮助。刘彝看不惯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势利眼,当面指责他,你为何不帮助穷人的孩子,还经常搞一些恶作剧欺负他们?弄得彭某很是难堪。最后,他宣布与彭某断交,他还郑重其事地告诫其他同学,像这种狗眼看人低的人拉屎也要与他隔三个茅坑。可见他对待是非爱憎是何等分明。
与此同时,他在乡间,修仁行义,深得乡邻称道。
刘彝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。有一次他出门,碰到一个人,那人把银两遗失在路上,当刘彝发现的时候,那个人已经走了,就追上去找失主,不料,天上下起了大雪,纷纷扬扬,由于风大,路面上的雪起了硬冻,滑溜滑溜的,走几步就滑倒,但他没有气馁,直到黄昏,才追上失主,把钱还给他。失主很是感动,拿出数两纹银要感谢刘彝。刘彝坚决推辞,说:“如果我贪钱,就不会冒着大雪奔来找你了。再说,我要是得了你的钱,我就是不仁不义了。”失主听了他的解释,连忙伏在地上,说:“我只有用这种方式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了。”并像掏蒜一样,向刘彝磕了几个响头,
在一年春上某天,天刚蒙蒙亮,突然村子里传出一位老妇人的哭骂声:“哪个炮子打的,过千刀,过万刀的贼,呜,呜呜。吃了我家的米谷,会撑死胀死,拉屎拉不出来啊!呜,呜呜!”刘彝牵着牛正要出村,顺声来到老妇人面前,才看清老妇人是村里的罗大婶,马上走过去问清了缘由,原来,昨晚家里出了贼,将春上过荒的稻谷一粒不剩地全部偷走了。罗大婶早年守寡,历经艰辛,将独生儿子拉扯大,给他娶了媳妇,如今家里有了几个孙儿孙女了,一个大家庭,也算过得和睦安康。一家大小,齐心协力,去年遇到了好年景,比往年多收成了几担谷子,省吃俭用,就不愁度过春荒了。哪料到,被这伙千刀万剐的贼子偷走了。一家嗷嗷众口,如何过日子啊。刘彝听了,心中很难过,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。他立刻上前安慰罗大婶:“大婶,你也不要哭了,不要骂了,这样只会哭坏自己的身子。我给你想个法子吧。”
罗大婶止住了哭声,双手一摊:“谷子都已经偷走了,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想出?”
刘彝一边安慰罗大婶,一边与赶来的村民道:“你们马上派几个人进城向官府报告失窃经过。户帮户,邻帮邻,至于罗大婶家的吃粮,只有靠乡亲了。这样吧,我家首先支援罗大婶家一担谷子。”
大家都清楚,刘彝家也不是很富裕的人家,能一下子就拿出一担谷子来解他人之困,也就你家一石两石,他家三斗四斗的,终于解了罗大婶一家的燃眉之急。
经术教授胡瑗的得意门生
随着年岁的增长,刘彝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迫切,于是四处寻访名师。最后拜在了闻名遐迩、经术教授胡瑗门下学习。
胡瑗,泰州海陵人。景佑初年(1034),朝廷改定雅乐,范仲淹特荐举通晓音律的胡瑗,胡瑗以平民的身份在崇政殿回答皇上的咨询,后授胡瑗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史,任胡瑗为丹丹推官。不久胡瑗任保宁节度推官、教授湖州。在这些学生中,他特别器重刘彝,刘彝对老师彬彬有礼,十分敬重,在勤学的同时,尤其好问,凡是稍有疑虑的问题,必定要亲自向老师请教,打破砂锅问到底,直到弄懂。
胡瑗教导学生颇有方法,制定了规章制度。一次,刘彝跑去找老师,说,这些规章制度很好,但不够完备。胡瑗很虚心地问他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。刘彝便诚恳而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少建议。胡瑗认为这些建议很有益处,是管理教学的好措施,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,并号召学生向刘彝学习,不为上,不为书,敢于责疑,勇于说真话,严于治学。
师生们以规章制度为明镜,处处对照检查,整个学校,风清气正,师徒之礼甚严。胡瑗视学生如子弟,学生们也信任爱戴他如父兄一般。跟随他学习的常常有数百人。庆历年间,朝廷兴办太学,派人到湖州学习胡瑗教学之法,并因之制成学规,又召胡瑗为诸王宫教授。
后来,胡瑗升迁为大理寺丞,皇上赐之以绣着银鱼的红袍。胡瑗就住在太学,这时他的学生更多了,太学住不下,就租太学近旁的官舍安顿。礼部所录的官员中,胡瑗的弟子常占十之四五,无论才能高下,他们皆注意修身养性,严谨自律。穿戴举止,也往往相似。别人遇见他们,即使不认识,也都知道他们是胡瑗的弟子。
在胡瑗的严格调教下,刘彝学识大有长进,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。
宋庆历六年(1046)刘彝高中进士。初任邵武县尉,调高邮主簿,升海州朐山令,转升湖北路转运判官。
治平四年(1067)正月,宋神宗即位。神宗立志革新,熙宁元年(1068)四月,召王安石入京,升任宰相,变法立制。王安石建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——制置三司条例司。根据需要,刘彝调入三司条例司。由于他对变法的内容有不同看法,认为容易触犯一些人的利益,可能会有阻力,他向王安石坦陈自己的担心,被王安石认为是对变法有畏难情绪和不满,因此而被免职。
后来,朝廷要物色一位懂水利的专家,经胡瑗推荐,经过考察,刘彝受到重用,被任命为都水丞,这是专门主管全国水利的官员。后又升都官员外郎,为两浙转运判官。
恪尽职守,治理全国农田水利
刘彝在都水丞任上,奉命协同程灏巡视、治理各地农田水利。
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清楚,水是农业的命脉,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相关。刘彝早就认识到,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。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,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,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,需人工灌溉来保证。明确了这点,他加强了对农田水利兴修的重视和管理。
他虽为全国水利高级官员,但他放下架子,轻车简从,下到乡间调研考察。
有一次,他同手下人员去了一个山村,刚好遇上村民正在车水抗旱。抗旱工具依然沿续前朝的筒车,筒车,是一种以水流为动力取水灌溉的工具,上下各有一个轮子,下轮一般淹在水中,两轮之间有轮带。轮带上装有很多尺把长的竹筒管,流水冲击下面的水轮转动,竹筒管就装满了水,并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带到高处倒出。这种筒车在水与岸的高度差不多的情况下,就运用自如;如果遇上水很低而岸很高时,就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。然而农村的许多地方经常就会出现这种“水低岸高”的情况。为此,农民伤透了脑筋,无计可施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,刘彝苦熬了10多个通宵,设计出一种叫高筒车的灌溉工具,立即叫木工按图制造。车的低处装有一个圆轮,高处装一个圆轮,用多个木架架住,形状像龙骨车似的,是一种以传送带边、木板式连续提水机械。这样一试,将低处的水提到高处,非常灵巧高效。
在刘彝的悉心指导和精心规划下,北方的农田灌溉和水利管理与江南的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。南方水利工程除对水渠进行维修和兴建外,新的建设主要有蓄水塘堰和拒咸蓄淡工程,滨湖圩田。拒咸蓄淡工程是东南沿海地区用闸坝建筑的抵海潮入侵,蓄引内河淡水灌溉的工程。
北宋时期,京城汴梁(开封)一次久雨,汴河涨水,城中几成泽国,这下可急坏了皇上,立即上朝召集众大臣商议,有人主张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,让水流出。刘彝当即反对,主张启开杨桥的斗门。果然,洪水马上退了。众官员都称赞刘彝处事果断与稳妥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